CHN EU

如何更好促进德国银杉动力锂电池产业高质量发展

  如何更好促进动力锂电池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动力电池蓝皮书》(2018)的“专家视点篇”中,本书的顾问团队对中国乃至全球的动力电池产业发展形势进行把脉,从技术走向,成本预期,困难挑战,上下游产业链和关联技术链以及新兴业态等多个维度进行了精彩评述,本期专家视点人物—王成。

  稳抓发展机遇促进动力电池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我国新能源汽车整体发展环境利好前提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从政策标准数量、产业配套体系、技术研发、商业模式、推广数量、基础设施、投融资力度、人才培养等全方位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为产业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源动力。其中,作为核心零部件的新能源汽车用动力电池产业也随之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壮大,规模、体量、数量已经世界领先,在如此利好的发展势头下,我们仍然需要冷静看待现阶段的形势,大而不强的情况仍然严峻。着眼未来,稳抓发展机遇,持续关注动力电池安全,稳步提升产品质量,不断优化产业升级,合理定位产品用途,真正把产品和企业做扎实,笔者建议对如下几点加以重点关注。

  第一,持续重视动力电池安全不放松。近两年来,为应对电动汽车对提升续驶里程的迫切需要,动力电池也在不断提升能量密度,新型高比容量材料应用的同时也使得电池本体的安全隐患加大;安全是动力电池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基石,任何时候不能轻视和放松,对于提升动力电池能量密度跨出的每一步都需谨慎,都必须确保安全。

  第二,引导动力电池技术、产品的迭代与积累相结合。近两年的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标准主要关联了动力电池能量密度和车辆续驶里程的指标,虽然2018年新版的补贴政策更加细化和完善,但是对于产品能量密度的指标要求迭代周期过短,导致部分企业一味的追求能量密度和高补贴而忽视了产品综合性能的优化,使企业的技术和产品难以形成积累,整体技术链上看,存在局部指标突出,整体链条不稳的风险,难以打下持续发展提升的坚实基础。目前,引导企业在技术层面以及产品层面形成良性发展的健康体系需进一步完善,注重积累的效力,在不断的积累量变过程中,促成迭代质变的提升与突破。

  第三,引导企业向智能制造升级。我国动力电池企业制造能力与国外先进企业的差距仍是桎梏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智能制造是动力电池制造升级的重要引导,也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但目前,行业对于动力电池智能制造的认知还存在概念不清、措施不力、落地不足的情况,而相关国标的出台程序复杂、耗时较长,在此背景下,相关行业机构可以社团标准为突破口,组织优势企业积极开展智能制造规范研究,通过行业的力量来促进企业制造能力的升级进步。

  第四,积极开展低温下动力电池性能研究。动力电池低温性能不佳是导致新能源汽车综合性能不敌传统燃油汽车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在我国北方的冬季,电动汽车续驶里程通常会缩减30%,如果开暖风甚至更高,给用户带来极大的不便,同时也不利于新能源汽车的大规模推广应用。因此在政策上可引导开展此方面的技术攻关,对优势产品进行相应的支持,综合促进动力电池性能的发展提升,破解低温容量衰减高的技术难题。

  第五,引导消费者消费理念转型。在新能源汽车发展初期,特别是纯电动乘用车,由于无更好的对标车型和空白的使用理念,我们简单的以传统燃油汽车500公里续驶里程作为参考和对标,发展纯电动乘用车,而未能深刻挖掘纯电动乘用车的优势。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对纯电动乘用车发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根据新能源汽车国家监测和管理平台的数据显示,纯电动乘用车单车日总行驶里程集中在40公里以内,在此使用习惯之下,引导消费者树立形成“解决城市日常出行代步,为城市交通排放污染做贡献”的新能源汽车使用理念非常重要,因为城市代步可以解决90%以上的日常出行问题,不需要过多追求高续驶里程,不需要车辆搭载过多的电量。建议下一步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以引导在一定续驶里程(笔者个人认为250~300km比较合适)前提下,结合动力电池能量密度,优化综合性能,做好产品,降低成本、固化产业。在此基础上,补贴倾向于单位能耗低,安全性好、电池寿命长的产品。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核心取决于动力电池综合发展,动力电池产业需要高质量的发展,需要不断推出更优质的产品。未来希望做优做强的动力电池产业能够有力助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与进步。